Home > Highlighting JAPAN >Highlighting Japan August 2016>传统工艺

Highlighting JAPAN

转动不止的读谷陶轮

冲绳(陶器)壶屋烧的制作方法从诞生至今400年间从未改变。

壶屋烧匠人岛袋常秀的手指看上去很壮硕,似乎不适合他所从事的细腻的工作。然而,仅仅在几秒之间,这双手就能灵巧地捏好褐色的黏土,像魔术师用报纸变出钞票一般,做出形状对称的茶壶。

岛袋赤脚转动陶轮的速度和频率与用手拉黏土的动作高度协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冲绳读谷村的工作室从事创作工作的岛袋(68岁)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从脚尖到指尖,运用全身的力量完成每一件作品。我是用全身自然形成的节奏感来制作作品的。”

岛袋从45年前接触陶器制作时起,就一直使用琉球松木制成的“脚蹬陶轮”。那时,他的工作室还在壶屋烧的发源地-那霸。

壶屋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当时,九州萨摩藩的大名将3名朝鲜陶工派遣到当时被称为琉球的独立国王冲绳。在此之后,冲绳就逐渐发展成为了陶器生产的中心地区。3名陶工于1616年在涌田建起了窑炉,并于1682年将窑炉迁到了那霸的中心街区壶屋。随后,数百名陶工聚集壶屋,建起了数十个具备多节窑室的登窑(阶梯窑)。

在那霸发展壮大的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逐渐认为从窑炉排出的大量烟尘会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在壶屋从事创作活动的陶工们不得不搬迁到了冲绳人口较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中就包括位于那霸东北方向,距离那霸30公里的读谷村。岛袋本人也搬到了读谷村,刚开始他加入了金城次郎的共同窑。

尽管陶器的设计与外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岛袋与他工作室里其他6名陶工所实践的壶屋烧的制作过程却同400年前如出一辙。

岛袋表示:“壶屋烧与其他陶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的陶瓷器都是在涂釉料前素烧,而壶屋烧是把釉料直接涂在用作原料的黏土上。”岛袋曾有在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担任陶器课讲师的经验,现在担任壶屋烧陶器行业协会的理事长。他说:“因为素烧不能浪费时间,所以需要较快地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但同时,即使有一丁点儿瑕疵也很容易显现。”一般说来,壶屋烧可以大致分为荒烧(不挂釉)和上烧(挂釉)这两种。荒烧中最典型的要数在冲绳随处可见、装饰在建筑物门口以及屋顶上的镇宅神兽-西萨以及酒壶。上烧制成的陶器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色餐具、抱瓶(随身携带的装酒小瓶)、厨子瓮(骨灰罐)和茶壶等。

岛袋说:“对壶屋烧的陶工来说,最大的难关就是登窑的准备工作。”

最开始要往炉门里放柴火,但由于要维持1000度的高温火力,所以这道工序大约要花费20个小时。此外,还要通过狭小的孔洞,自上而下地给各个窑室也放入柴火。放柴火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岛袋表示,“火焰穿过窑炉时,会因为陶器摆放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弄清这一点,有必要将窑炉内部火焰通过的路径可视化。”岛袋的儿子普也和女儿可奈子也在父亲的工作室从事陶艺工作。岛袋说:“烧制陶器的工作不是轻易就能教会别人的。尽管手艺的传承问题很重要,但为了不降低壶屋烧的品质,将壶屋烧的技术正确地传给下一代也同样重要。”